首页>行业 > 快讯 >
全国卷信息卷一 2020年高考模拟题语文讲解 2020-06-23 15:59:03  来源:张老师讲高考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意象这一概念,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中对其含义进行了归纳,大致有四种:

第一,有的意象指的是意中之象,即意念中的形象。杜宇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的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子规”即杜鹃鸟,起句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同样还有像月亮、鹧鸪、鸿雁、梅、林、松、菊等客观的象,最终都负载着人类丰富的情思和精神感受,终成意象。这就是客观的象与主观的意的对立统一。

其次,我们也可以从真善美的辩证关系来看象和意。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物和事,它首先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它是符合真的;意是人类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它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意志和要求,所以它是符合善的。但这还不足以产生美,只有真与善以“某种令人注目的情景”表现出来,它才能成为审美对象,具有审美价值。而象和意的有机组合正是以“某种令人注目的情景”表现出来的,所以,其有机统一体——意象,正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真和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善的具体而光辉的形象。所以,这个形象就是美的了。

再次,象和意是怎样联系起来并最终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这就需要我们大脑丰富的想象力。我们不妨把象和意分为诗人之象和意、诗歌之象、读者之象和意。诗人通过想象和联想,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倾注于客观的象。此时,诗人眼中的象是诗人之象,诗人的主观意识是诗人之意。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在文本中,字词往往只是客观的象的名称化,而不能体现出意来。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的词面都是象,此刻只有诗歌之象。

读者欣赏诗歌是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把诗歌之象呈现在大脑中,然后根据自己的“因素"再现出一片有意韵的画面,以此来调动和触发自己的思想情感,那么,读者所欣赏的象就是读者之象,读者所产生的情感想象就是读者之意。这里,诗人之象、诗歌之象和读者之象是贯穿整个过程的,它们是客观的、同一的。而诗人之意和读者之意却是有差异的,有时甚至很大。这是由于二者所处的时代、地域环境、生活阅历、情感历程、思维方式、性格等等“因素”不同而产生的差异。而且,这也是读者之意和读者之意有差异的原因。这就是诗人和读者借助自己的丰富想象与联想把自己的意附加给象,从而把二者统一起来传情达意。

最后,从艺术技巧角度来说,诗歌的象能负载意是通过诗人们的各种手段完成的,这个手段则是使象艺术化的过程。例如象征就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如火炬象征光明等;再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楚辞》中的“比”“兴”手法的运用;还有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使用,这些都可以把象和意很好地联系为和谐的一体。

意象的两个基本要素——意和象的发展演变是经过历史的演进和人类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而逐步走向丰富和完善的,是人类认识水平和审美水准不断提高的表现,同时人类认识水平和审美水准的提高又推动着意和象的和谐统一进程。

(摘编自《浅析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两个基本要素:象和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客观的物象负载了人类丰富的情感和精神感受,成为意念中的形象,即为“意象”。

B.符合“真”的象与符合“善”的意组合起来就能成为审美对象,就是美的形象。

C.象和意是借助诗人和读者自己的丰富想象与联想联系起来井最终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

D.诗人往往借助各种艺术技巧使客观的象负载主观的情感与志趣并使之和谐统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全文整体采用“总—分一总”的结构,对意象含义的阐释则用层层递进的结构,逻辑清晰。

B.文本是从象和意的概念内涵及二者是如何有机统一的这两个角度来论述其含义的。

C.文章以《天净沙·秋思》为例旨在具体论述“象”和“意”是如何成为一个有机体的。

D.全文采用对比论证、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将意象的两个要素论述得深入浅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再别康桥》中“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等意象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体。

B.读者借助联想想象来激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但想象不是无边界的,它要受到诗歌之象的限制。

C.“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特”的原因和“读者之意”与“读者之意”有差异的原因相似。

D.象和意的发展演变过程,与人类认识水平和审美水准之间是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6月25日2时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

截至目前,北斗三号已成功发射21颗卫星,包括18颗MEO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因小巧灵活加之英文简称谐音而被网友称为“萌星”;1颗GEO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被北斗人称为“吉星”;以及两颗IGSO卫星,被北斗人称为“爱星”。

“萌星”是全球组网的主力,不辞辛劳地绕着地球满场跑,以求覆盖到全球更广阔的区域;“吉星”则始终随着地球自转而动,以便时刻聚焦祖国;“爱星”则像辛勤的蜜蜂一样,让自己的星下点轨迹始终聚焦亚太地区跳8字舞。此次发射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三号系统的第二颗“爱星”。

(摘编自2019年6月27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网站)

材料二:

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5月22日在北京召开,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最新成果得到全方位展示。据了解,我国今年还将发射6至8颗北斗三号卫星,继续加快全球组网步伐。

20余年来,我国北斗导航实现“三步走”。去年,北斗三号卫星更是以一年19星的佳绩在太空中刷新了“中国速度”。在北斗背后,是一支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为主的研发团队,他们秉持“北斗精神”为国家托举国之重器。

北斗一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本尧回忆,国产化从北斗一号的太阳帆板做起,“当时很多卫星都不敢上,北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硬着头皮上。”之后的国产化攻关更为艰苦,凭借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以总指挥李祖洪、总设计师范本尧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北斗人逐一攻克,于2003年建成了北斗一号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北斗二号研制在国产化的道路上迈出更大步伐。为实现快速形成区域导航服务能力的国家战略,以谢军、杨慧等为代表的北斗人设计了国际上首个以GEO/IGSO卫星为主、有源与无源导航多功能服务相融合的卫星方案,攻克了以导航卫星总体技术、高精度星载原子钟等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建成了国际上首个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三号更是一马当先,开始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征程。五院卫星团队在谢军、迟军、王平、陈忠贵等的带领下,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网络协议、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系统方案,填补了国内空白。

(摘编自2019年5月27日《经济参考报》)

材料三:

作为一个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北斗直接牵引带动着数百家单位、上万名研制人员。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告诉记者,这些人在过去20多年的研制过程中共同锻造了主动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这是一项团队工程,没有个人英雄,航天事业的成功是一个团队的成功。”

谢军说,即便是团队中的泰斗和“明星”人物,也不“藏着掖着”。他们相信“教会徒弟才能解放师傅,一代更比一代强”,从而醉心于推进知识转移和人才培养。

(摘编自《中国北斗的自主创新之路——将“命脉”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材料四:

北斗系统被称为“太空丝绸之路”。英国皇家联合军种防务与安全研究所的亚历山德拉斯蒂金斯表示:“这期间肯定有涉及扩大影响力的因素,但更多则是关于经济安全的。他认为,能够与全球定位系统(GPS)匹敌的全球导航系统,是中国成为太空领域全球领导者雄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2018年9月25日网易科技报道《BBC:中国北斗导航系统走向全球》)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北斗三号的三种卫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我国发射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三号的第21颗卫星。

B.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这和北斗团队的接力奋斗密不可分。

C.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无到有,从并跑到领跑,体现了中国速度,目前,已经全面领先世界其他导航系统。

D.北斗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团队工程,它的研制发展走过了 20多年的历程,对国家的发展意义重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阳帆板是北斗卫星国产化的开端,这之后北斗卫星国产化步伐逐渐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不断出现。

B.2018年是北斗卫星高密度发射期,2019年再发射6至8颗卫星之后,将开启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新时代。

C.由材料二和材料四可知,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北斗“三步走”的规划是由区域覆盖到全球覆盖,为全球提供服务。

D.随着北斗系统由区域导航发展到全球导航,西方有人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发展卫星导航系统的目的作出自己的判断。

6.“北斗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松之风

侯军

①我对松树的认知,是从一根房梁开始的。那时我只有十几岁,每天就睡在阁楼上。忽然有一天,一个并不经常来往的堂叔来到我家,跟父亲嘀咕了一个晚上。转天,父亲就让我去跟奶奶睡了,说要把阁楼拆掉。

②我问奶奶为什么。奶奶说,你老伯的儿子要学拉大提琴,老师要给孩子亲手做一把好琴,说是必须要用老松木才行。你老伯也不知怎么打听到咱家有一根房梁是老松木的,就是搭阁楼用的那根。这是给孩子学本事的大事,你爸跟我一商量,我就说,不就是一根木头吗?给他吧!

③从此,我记住了这根房梁,也记住了做好琴必须用老松木。我的潜意识里就一直萦绕着一个臆想:当那根房梁变身为大提琴之后,会发出何等美妙的声音呢?

④对松的印象伴随某种美妙的旋律,深深烙在我心底。稍长,学唱《沙家浜》——“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呐——”天长日久,心底又萌生一个向往: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到泰山顶上,去看看那个“一青松”。

⑤我第一次去泰山是1980年。好不容易爬到山顶,却发现泰山顶上哪里只是“一青松”啊,漫山遍野都是青松。

⑥后来,所见的古松名松越来越多。我发现几乎所有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都有松树的身影,“天下名山松占多”,这么说一点都不过分。暮色苍茫中,我去看过庐山的“劲松”,虬枝盘绕,苍劲峥嵘;在北岳恒山,我登上“虎风口”,看过号称恒山十八景之一的“虎田悬松”;在南岳衡山,我也曾来到“磨镜台”观松。然而,最令人难忘的还是黄山的松,黄山最出名的那棵“迎客松”堪称是黄山的名片。真是奇松与怪石并峙,苍崖共云海同天。

⑦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松树情结。追溯源头,大概与两千多年前孔夫子的那句赞语有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从此,松柏成为不惧严寒、顽强不屈、坚忍勇武的象征。一般而言,无论植物还是动物,一旦被赋予某种象征意义,就会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慢慢浸入到这个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

⑧历代文人笔下,松树时常被比拟为各种奇谲而跌宕的人生范式,让风霜欺凌它,让厄运笼罩它,让不公缠绕它,然后看它从容看它隐忍,进而让它抗争让它崛起,最终赢得生命的重生。在陶渊明笔下,“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在李白笔下,“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在杜荀鹤笔下,“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诗人们悲叹的是松树的命运多舛,更是人生的跌宕不平;诗人们赞羡的是松的品格,更是在表达对世间高尚人格的向往。

⑨其实,松树值得赞羡的品格,并不仅仅是岁寒后凋。在我看来,还有它的开阔胸襟和包容精神。它为众多弱小的生命提供食物和生存环境,让它们依附自己高大的身躯繁衍生存。松树的奉献精种也常为人们津津乐道。它全身都是宝:躯干是栋梁之材,也是造纸的上等原料;枝叶可以入药;松树分泌的油脂不仅可以制作体育运动不可缺少的松节油,还是油画家常用的油彩调和剂;松香不仅可做香料,还是各种胡琴不可或缺的发声辅料;即便是松根和残枝,也可以烧制松烟,成为制墨必备的黑色涂料……

⑩如今,我已年近花甲;与书翰笔墨打了大半辈子交道。殊不知,与书翰笔墨打交道,其实也就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松树打着交道——每天用的纸张,或许就是松树原浆制造的;挥毫写字,那研的墨也是用惯了的老松烟;墙上悬挂着自书的刘长卿名诗:“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读书时见松入眼,聆曲常思大提琴……

听着那低婉浑厚、沉郁高邈的旋律,我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阵阵松涛,想到大提琴的松木面板,想到刘长卿的“松风古调”,进而想到孔夫子的“岁寒后凋”——是的,在这里,松是一种风,是风格风韵风采风骨,是有声有色有温度的——“静听松风寒”。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松的印象伴随某种美妙的旋律,深深烙在我心底”一句中“某种美妙的旋律”既指琴声,也可暗指家中长辈乐于助人的品质。

B.第⑦段引用孔子赞颂松树的话语,赋予了松树象征意义,结构上开启下文,从描写现实中的松树转入对松树精神气质的描写。

C.第⑨段的画线句采用铺陈的手法和朴实的语言,叙述了松树的多种用途,列举了作者对松树的赞美,同时也为后文做了铺垫。

D.本文叙写了作者在人生不同阶段对松树的认知,通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松树的多种品格及其对作者人生的熏陶。

8.题目“松之风”有何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9.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德完,字子醇,广安人。万历十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改兵科给事中。西陲失事德完言今经略郑洛主款巡抚叶梦熊又言战边不协安望成功帝为饬二臣 石星为本兵,德完上十议以规时,帝纳之。已,请裁李成梁父子权,劾褫黔国公沐昌祚冠服,罢巡抚朱孟震、贾待问、郭四维、少卿杨四知、赵卿。又发广东总督刘继文、总兵官李栋等冒功罪。半岁章数十上,率军国大计。累迁户科都给事中。倭寇久躏朝鲜,再议封贡。德完言:“封则必贡,贡则必市,是沈惟敬误经略,

经略误总督,总督误本兵,本兵误朝廷也。”后封果不成。德完寻以疾归。二十八年,起任工科。极陈四川采木、榷税及播州用兵之患。又言三殿未营,不宜复兴玄殿、龙舟之役。皆不报。已,劾湖广税使陈奉四大罪。再疏极论,谓奉必激变。奉果为楚人所攻,仅以身免。寻因祷雨言:“愿尽撤矿税之使,释逮系之臣,省愆赎过,用弭灾变。”不报。已,极陈国计匮乏,因请减织造,止营建,亟完殿工,停买珠宝,慎重采办,大发内帑,语极切至。帝亦不省。

时帝宠郑贵妃,疏皇后及皇长子。皇长子生母王恭妃几殆,而皇后亦多疾。左右多窃意后崩,贵妃即正中官位,其子为太子。中允黄辉,皇长子讲官也,从内侍微探得其状,谓德完日:“此国家大事,旦夕不测,书之史册,谓朝廷无人。”德完乃属辉具草。疏入,帝震怒,立下诏狱拷讯。

尚书李戴、御史周盘等连疏论救。忤旨,切责,御史夺俸有差。大学士沈一贯力疾草奏为德完解,帝亦不释。旋廷杖百,除其名。光宗立,召为太常少卿。俄擢左佥都御史。

初,德完直声震天下。及居大僚,持论每与邹元标等异。杨镐、李如桢丧师论死,廷臣急欲诛之。德完乃上疏请酌公论,或遣戍立功,或即时正辟,设两途以俟帝宽之。疏出,果宽镐等。德完寻进户部右侍郎。给事中朱钦相、倪思辉言事获罪,疏救之。明年,迁左。亡何卒官。

(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二十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西陲失事/德完言/今经略郑洛主款/巡抚叶梦熊又言/战边臣不协/安望成功/帝为饬二臣/

B.西陲失事/德完言/今经略郑洛主款/巡抚叶梦熊又言战/边臣不协/安望成功/帝为饬二臣/

C.西陲失事/德完言今经略/郑洛主款/巡抚叶梦熊又言战/边臣不协/安望成功/帝为饬二臣/

D.西陲失事/德完言/今经略郑洛主款巡抚叶梦熊/又言战/边臣不协安/望成功/帝为饬二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兵,兵部尚书的别名,六部尚书之一,别称为“大司马”,统管全国的军事。

B.累迁,多次升迁,多指变动官职,一般不涉及贬职、降职等官位变化情况。

C.内帑,指皇帝、皇室的私财、私产,也指国库的钱财,两者都由户部掌管。

D.崩,本指山倒塌,后用来比喻帝王、王后的死。诸侯死日“薨”,大夫死日“卒”。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德完忧心国事,积极谏言。他在任兵科给事中时,上奏十条建议来谋划时事;半年内几十次上奏章,都是有关统军治国的大计。

B.王德完力倡俭省,反对铺张。他认为三大殿还没有建成,不宜再兴起玄殿、龙舟的工程;请求削减纺织,停止营建,停止购买珠宝。

C.王德完为人正直,不畏权贵。他曾弹劾免去黔国公沐昌祚的官职,罢免了巡抚朱孟震等人,揭露广东总督刘继文等人假冒战功的罪行。

D.王德完维护朝制,触犯龙颜。为了维护皇长子的身份、地位,他敢于上疏,因而触怒了皇帝,最终被廷杖一百,除去官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寻因祷雨言:“愿尽撤矿税之使,释逮系之臣,省愆赎过,用弭灾变。”不报。

(2)德完乃上疏请酌公论,或遣戍立功,或即时正辟,设两途以俟帝宽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贺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韵见寄

陈亮

离乱从头说,爱吾民、金缯不爱,蔓藤累葛。壮气尽消人脆好,冠盖阴山观雪。亏杀我、一星星发!涕出女吴成倒转,问鲁为齐弱何年月?丘也幸,由之瑟。

斩新换出旗麾别,把当时、一桩大义,拆开收合。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摇肢动骨,这话霸、只成痴绝!天地洪炉谁扇鞴【注】?算于中、安得长坚铁!淝水破,关东裂。

【注】扇鞴(bèi):扇动鼓风的皮袋鼓风。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全词开篇指出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投降政策是离乱之因,并导致了人民脆弱、壮气消尽的恶果,词人对此予以谴责。

B.汉使到金国求和只能陪金主阴山观雪,词人深为痛惜,于是借用“涕出女吴”的典故质问朝廷何时才能由弱变强。

C.词人希望能由辛弃疾带兵,打出崭新的不同的抗战旗帜,把当时商议的抗金大义广予宣传,实现两人的共同心愿。

D.词人感慨国中无人主率、谋划恢复中原的宏业,犹如洪炉无人扇鞴那般,抗金意志哪怕坚如铁板,也会顷刻消融。

15.下片中的“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摇肢动骨,这话霸、只成痴绝!”道出了词人怎样的处境和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3)郦道元《三峡》中,借助猿啼表达伤感的情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大型商场中的书店,有着独特的生存模式,例如地方政府为了制造文化繁荣提供财政补贴;书店在一个租的地方搭售文创产品、咖啡增加收入。在这样的“文化空间”下,书变得 了,它被抽象化,变成一种被供奉的商品。一家书店的开业,大家讨论的是怎样把书店变成“产品”,这种观念的一个前提就是:书本身并不重要。中国正在提倡全民阅读,每年的4月,媒体都会讨论中国人均阅读不足的问题。上海的季风书园、南京的先锋书店和北京的万圣书园,都靠着 的坚持获得了读者的口碑。这样的书店,本身就已经成为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成为读者的精神家园。他们更接近文化,更远离商业。市场的逼迫一直都在,如果一个城市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就应该有包容之心,而不是再雪上加霜。新媒体时代,“最美书店”成为一个传播学上的噱头。人们会为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和花神咖啡馆 ,因为那里曾经有过海明威、萨特这样的文化人出没。即便是巴黎这样杰出的城市,也会因为这样的文化地标而多几分魅力。任何一个有文化的城市,都不是靠大建设而 的,而是( ),最终才能形成一个传统。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举重若轻 集腋成裘 津津乐道 鼎鼎大名

B.无足轻重 锲而不舍 津津乐道 声名鹊起

C.无足轻重 集腋成裘 沾沾自喜 鼎鼎大名

D.举重若轻 锲而不舍 沾沾自喜 声名鹊起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一个城市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至少应该有包容之心,更不能再雪上加霜。

B.一个城市如果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至少应该有包容之心,更不能再雪上加霜。

C.如果一个城市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至少应该有包容之心,而不能再雪上加霜。

D.一个城市如果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至少应该有包容之心,而不能再雪上加霜。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靠这样的一个个书店,靠一个个文化人,经过漫长的积淀

B.经过漫长的积淀,靠这样的一个个书店,靠一个个文化人

C.靠一个个文化人,靠这样的一个个书店,经过漫长的积淀

D.经过漫长的积淀,靠一个个文化人,靠这样的一个个书店

20.小张在上海工作,近日他收到了高中时的老师在上海市读大学的儿子带来的土特产,他很高兴,给老师写了回信,但其中一段有五处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5分)

我非常高兴地笑纳了您送给我的土特产。看到这些土特产,我又想起了老师您对我一贯的关心和爱戴,真是非常感谢您。至于您想让我为您的令郎毕业后联系工作一事,我会鼎力相助,一定不会让您失望。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天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份礼物,希望您能喜欢!

21.在下文标号的横线处续写句子。要求:(1)续写的句子要符合文意,与下文衔接自然,文意贯通。(2)①②处的句子要与它前面画横线的句式相同。(3)③句要从正反两方面对整段文字作总结。(6分)

历史是一面镜子。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呢?

①:

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

②: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

③: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著名音乐人、制片人、清华大学校友高晓松说,“清华大学毕业的学生应该拥有国之重器、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而不仅仅是去谋求一个职业。否则,我们清华和蓝翔技校还有什么区别?”

蓝翔校长荣兰祥说,“咱们蓝翔技校就是实打实地学本领,咱们不玩虚的,你学挖掘机就把地挖好,你学厨师就把菜做好,你学裁缝就把衣服做好。咱们蓝翔如果不踏踏实实学本事,那跟清华北大还有什么区别呢?”

针对上述两种说法,你有什么看法?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 文 答 案

1.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符合‘真’的象与符合‘善’的意组合起来就能成为审美对象,就是美的形象”说法有误,原文第4段表述为:只有真与善以“某种令人注目的情景”表现出来,它才能成为审美对象,具有审美价值,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

2.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全文整体采用‘总—分一总’的结构,对意象含义的阐释则用层层递进的结构,逻辑清晰”错误。

全文不是总分总,而是并列式,前六段为一层,最后一段为一层;第一部分的论证也并非层层递进,而是多角度多侧面的并列关系。C项,“文章以《天净沙·秋思》为例旨在具体论述‘象’和‘意’是如何成为一个有机体的”错误。本段的中心论点是“‘象’和‘意’是如何通过想象成为一个有机体的”,而以《天净沙·秋思》为例旨在说明“在文本中,字词往往只是客观的‘象’的名称化,而不能体现出‘意’来”“这首词的词面都是象,此刻只有诗歌之象”,并非证明分论点——象和意的有统一。D项,没有对比论证。故选B。

3.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D项,“象和意的发展演变过程,与人类认识水平和审美水准之间是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最后一段来看,“意象的两个基本要素——意和象的发展演变是经过历史的演进和人类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而逐步走向丰富和完善的,是人类认识水平和审美水准不断提高的表现,同时人类认识水平和审美水准的提高又推动着意和象的和谐统一进程”前者只是后者的“表现”,后者对前者起推动作用。所以它们不是“制约的关系”。故选D。

4.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C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已经全面领先世界其他导航系统”错误,该信息于材料中找不到依据,原文说“北斗三号更是一马当先,开始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征程。五院卫星团队在谢军、迟军、王平、陈忠贵等的带领下,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网络协议、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系统方案,填补了国内空白”,可见领跑的只是“北斗三号”,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所以选项说成“北斗卫星……全面领先于世界其他导航系统”,表述绝对,扩大了范围。故选C。

5.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B项,“将开启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新时代”错误,材料二原文第一段“据了解,我国今年还将发射6至8颗北斗三号卫星,继续加快全球组网步伐”,由此可知,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新时代早已开启,今年只是要继续加快步伐。故选B。

6.

【参考答案】(1)提高国产化率,拥有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精神;(2)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3)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精神;(4)无私奉献、久久为功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题干为:“北斗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概括”有别于“简要分析”和“概述”,意思是从大的方面加以分类、汇总、整合,不必举例子。注意要求中“内涵”,应该属于精神方面的具体表现。关于“北斗精神”相关内涵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材料二和材料三。材料二中,“在北斗背后,是一支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为主的研发团队,他们秉持‘北斗精神’为国家托举国之重器”,

综合材料二的全文内容来看,他们秉持的“北斗精神”就是要凭借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国产化率,使中国拥有这方面的自主知识产权;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非常艰辛,“20余年来,我国北斗导航实现‘三步走’”“之后的国产化攻关更为艰苦。以总指挥李祖洪、总设计师范本尧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北斗人逐一攻克”,综合这些内容可知,“北斗精神”就是一代代的北斗人无私奉献、久久为功的精神,就是不怕困难,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精神。材料三中,“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告诉记者,这些人在过去20多年的研制过程中共同锻造了主动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他们相信‘教会徒弟才能解放师傅,一代更比一代强’,从而醉心于推进知识转移和人才培养”,综合材料三这些内容可知,“北斗精神”就是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

7.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D项,“通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可知,文章前半部分通过写童年回忆与爬泰山的经历来叙述自己对松树的认知,没有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也就是说文章并没有通篇使用“托物言志”手法。故选D。

8.

【参考答案】①作者听琴音联想到的风中阵阵松涛(风吹松林而发出的如波涛般的声音);②为亲戚晚辈做琴,奶奶、父亲拆掉自家松木房梁的胸襟与气度;③名山大川中松树苍劲峥嵘的风采;④松树的风格风骨:不惧严寒,顽强不屈,坚忍勇武;胸襟开阔,包容奉献,不忘初心。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标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联系全文从不同角度分析标题含义进行作答。本文形散意不散,全文围绕题目“松之风”展开,在答题时要清楚全文的行文思路,考生可根据作者思路,从表及里的概括答案要点。依据第段原文“听着那低婉浑厚、沉郁高邈的旋律,我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阵阵松涛”可知,“松之风”代表着作者听琴音联想到的风中阵阵松涛。

依据第③段原文“我的潜意识里就一直萦绕着一个臆想:当那根房梁变身为大提琴之后,会发出何等美妙的声音呢”可知,“松之风”代表着奶奶、父亲为亲戚晚辈做琴,拆掉自家松木房梁的胸襟与气度。依据第④段原文“天长日久,心底又萌生一个向往: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到泰山顶上,去看看那个‘一青松’”可知,“松之风”代表着名山大川中松树苍劲峥嵘的风采。依据第⑦至⑨段可知,“松之风”代表着松树的风格风骨:不畏严寒,顽强不屈,坚韧勇武;胸襟开阔,包容奉献,不忘初心。考生综合以上分析,即可整理得出答案。

9.

【参考答案】①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突出了松树的风格风韵,抒发了对松树的赞美。②结构上照应前文,“松是一种风”直接点题,大提琴的松木面板、刘长卿的诗句、孔子的话语,都与前文内容相呼应,使得表达更深入,结构更完整。③以诗句结尾,增强了作品的文采,意境高远,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结构和重要段落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联系全文对文章的段落进行分析,然后从内容、结构、表达等多个角度回答。先从思想内容上考虑,最后一段揭示了主题了,总结了全文;再从篇章结构方面思考,最后一段明显有照应题目,前后呼应的作用;最后从表达方面思考,分析句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及其达到的表达效果。依据原文第段“是的,在这里,松是一种风,是风格风韵风采风骨,是有声有色有温度的”可知,文章最后一段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抒发了作者对松树的赞美和喜爱之情。从结构上来说,最后一段照应前文,“松是一种风”直接点题,使得文章结构紧凑完整。同时,以诗句结尾,增强了作品的文采,使得文章的意境更加高远。

10.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主款”的意思是“主张议和”,主语是“经略郑洛”,故“主款”后应断开,排除D项,且“经略”是“郑洛”的官职,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巡抚叶梦熊又言战”相对完整,“言”的内容是“战”,“言”和“战”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故选B项。

11.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两者都由户部掌管”错误。“皇帝、皇室的私财、私产,不由户部掌管。故选C。

1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他曾弹劾免去……罢免了……”不符文意,原文是“请裁李成梁父子权,劾褫黔国公沐昌祚冠服,罢巡抚……”,也就是说“弹劾”“罢免”等只是玉德完向皇上“请求”。故选C。

13.

【参考答案】(1)不久趁求雨进言说:“希望全部撤除矿税使臣,释放被拘捕的大臣,反省过错弥补阙失,以此来消除灾害。”(皇上)没有批复。

(2)王德完却上疏请求斟酌公正评论,或者将他们放逐让其戍边立功,或者将他们立即正法,拿出两种处理办法以待皇帝宽恕他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看“寻”,不久;“逮系”,被拘捕;“省愆”,反省;“弭”,消除;“报”,答复,批复。(2)中,“公论”,公正评论;“正辟”,正法;“俟”,等待;“宽”,宽恕。

【参考译文】

王德完,字子醇,广安人。万历十四年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改任兵科给事中。西部边境战事失利,王德完进言说:“如今经略郑洛主张议和,巡抚叶梦熊又主战,边疆大臣主张不一致,哪能企望成功。”皇帝为此告诫了两位大臣。石星任兵部尚书时,王德完上奏十条建议来谋划时事,皇帝采纳了这些建议。之后,请求削减李成梁父子的权力,弹劾免去黔国公沭昌祚的官职,罢免巡抚朱孟震、贾待问、郭日雏,少卿耪霹知、赵卿。又揭发广东总督刘继文、总兵官李栋等假冒战功的罪行。半年时间几十次上奏章,都是有关关统治国的重大策略。多次迁升至户科都给事中。倭寇长时间危害朝鲜,朝廷再次议论对倭赏赐拜封及准英进贡事。

王德完进言说:“赐封就必定进贡,进赐就必定贸易,这是沈惟敬误导经略,经略误导总督,总督误导兵部尚书,兵部尚书误导朝廷。”后来赐封果然没有成功。王德完不久因病回家。万历二十八年,被起用任职于工科。(王德完)极力陈述四川采木、征税及播州用兵的祸害。又说三座宫殿没有营造,不宜再兴起玄殿、龙舟的工程,(皇上)都没有批复。之后,弹劾湖广税使陈奉四大罪状。两次上疏透彻论述,说陈奉必定激起变乱。陈奉果真被楚人所攻击,仅自身免于灾难。不久趁求雨进言说:“希望全部撤除矿税使臣,释放被拘捕的大臣,反省过错弥补阙失,以此来消除灾害。”(皇上)没有批复。后来,又极力陈述国家财政匮乏,因而请求削减纺织,停止营建,尽快结束宫殿工程,停止购买珠宝,慎重采办,大量发放内库钱财,言语极为恳切。皇帝也不理会。

当时皇帝宠爱郑贵妃,疏远皇后及皇长子。皇长子生母王恭妃生命危殆,而皇后也多病。皇帝左右很多人私下认为皇后去世后,郑贵妃就会成为皇后,她的儿子为太子。中允黄辉是皇长子的侍讲官员,从内官侍从那儿暗中探到其中的情况,对王德完说:“这是国家大事,随时可能发生意外,将来书写在史册上会说朝廷没有贤臣。”王德完于是嘱咐黄辉起草。奏疏呈入,皇帝震怒,立即将王德完投入钦犯监狱拷问审讯。

尚书李戴、御史周盘等联名上疏论辩救助。冒犯了圣意,遭到严词斥责,御史被剥夺俸禄,处罚各有差别。大学士沈一贯迅速草拟奏章为王德完辩解,皇帝的怒气也不消解。不久在朝廷上杖责一百下,革除他的官籍。光宗即住,征召为太常少卿。不久提升为左佥都御史。

当初,王德完正直的名望声震天下。等到当了大官,所持的主张常常与邹元标等人相异。杨镐、李如桢战败,损失军队被判处死刑,朝臣急于想诛杀他们。王德完却上疏请求斟酌公正评论,或者将他们放逐让其戍边立功,或者将他们立即正法,拿出两种处理办海以待皇帝宽恕他们。奏疏下发,果然宽恕了杨镐等人。王德完不久擢升户部右侍郎。给事中朱钦相、倪思辉进谏获罪,王德完上疏救助他们。第二年,升为左侍郎。不久死在任上。

14.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D项,“抗金意志哪怕坚如铁板,也会顷刻消融”错误,原诗“算于中、安得长坚铁”,指金国并非永远整如铁板一块,表达的是只要上下齐心,努力共事恢复,那么就会有敌军破败的那天。故选D。

15.

【参考答案】这几句写出了词人希望辛弃疾振臂高呼,自己能够大显身手的理想却沦为话柄,被人嗤笑为痴绝的尴尬处境,抒发了词人抗金理想得不到实现的失望和痛苦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具体诗句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原诗“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摇肢动骨,这话霸、只成痴绝”,意思是只要我们据地振臂一呼,那么就会八方响应,奋起抗金的战斗呼声震撼山河大地,可是这些却反成了人家笑为痴狂的话柄;根据诗歌上下文的内容可知,诗人盼望收复失地,连头发都等白了,南宋向金国求和的现象是反常的,试问你宋朝因金的兴起而转弱的这种尴尬局面,到底何年何月才得改变,再加上国中无人主率,无人谋划恢复中原的宏业,抒发了词人抗金理想得不到实现的失望和痛苦之情。

16.

【答案】(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

(3)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臾、荧、妆、裳。

17.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无足轻重: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举重若轻: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提轻的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国难的问题。第一横线处语境是说书受到轻视,故选“无足轻重”。

集腋成裘:比喻东西积少成多,强调积累。锲而不舍:只要坚持不停地用刀刻,就算是金属、玉石也可以雕出花饰,引用为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再难的事情也可以做到,强调坚持。第二横线处形容坚持,故选“锲而不舍”。津津乐道:形容对这件事十分感兴趣,很感兴趣地谈论,强调的是说个不停,强调有兴趣地谈。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强调得意。第三横线处有关谈论,故选“津津乐道”。鼎鼎大名:形容名气很大,强调名气大。声名鹊起:形容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强调知名度提高。第四横线处强调知名度的提高,故选“声名鹊起”。故选B。

18.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A项、语序不当,各分句主语相同,主语应放在第一关联词的前边,“一个城市”应在全句之前;语意重复,“更”“再”语义重复。B项,语意重复,“更”“再”语义重复。C项,语序不当,各分句主语相同,主语应放在第一关联词的前边,“一个城市”应在全句之前。“是”表明“雪上加霜”是事实,是现状,而“能”则是对一个城市的寄语,是期望,根据语境,“能”更为准确。故选D。

19.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结合“任何一个有文化的城市,都不是靠大建设……”“而是”“最终才能形成一个传统”等分析,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语意的变化。“最终才能形成一个传统”前面应该是讲“积淀”,排除B项、D项。“靠这样的一个个书店”承前,“靠一个个文化人”是在前文意思上的发展,“经过漫长的积淀”启后,排除C项。故选A。

20.

【参考答案】①“笑纳”改为“收到”;②“爱戴”改为“爱护”;③“您的令郎”改成;“令郎”;④“鼎力相助”改成“全力相助”;⑤“惠赠”改成“赠送”。

【解析】本题考查表达连贯、简明、得体能力。语言得体就是要根据语境条件来使用语言,使言语得当。语言得体要注意四点:看清对象,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适应场合,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区别语体,写什么文用什么体;明确目的,有什么事说什么话。“笑纳”是请人收下礼物的客套话,语境是自己收到土特产,可改为“收到”。“爱戴”是敬爱并拥护,是下级对上级,语境是老师对我,应改为“爱护”。“令郎”用于称对方的儿子,这里用了“您的”,语意重复,应将“您的令郎”改为“令郎”。“鼎力相助”用于请求或感谢别人的帮助,语境是我要帮助别人,可改为“全力相助”。“惠赠”是敬词,用于指别人赠送给自己物品,可改为“赠送”。

21.

【参考答案】①假如当初袁绍能礼贤下士,虚心听取谋士的劝告,何至于痛失乌巢,兵败官渡呢?②如果当初唐太宗不能听取魏征的逆耳忠言,又怎么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呢?③善纳人言者,昌(纳谏者,昌);拒纳人言者,亡(止谤者,亡)。

【解析】21.本题考查仿写句子和补写能力。仿用句式要求考生按照规定的话题(或情境),依照给定(或暗示)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写一个或一组主旨统一、内容属同一话题的新句子。这类试题往往涉及修辞、句式、表达、照应等内容,是近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

二轮复习中,要做好这种题型的训练,既要抓好答题步骤的规范训练,又要重点抓好三类语句(总起句、总结句、展开句)的补写训练。此题从内容上看要与“纳谏”有关,句式上①要仿照上文“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呢?”②要仿照上文“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然后分别找出“变”和“不变”的内容,比如成对关联词不变,话题“历史是一面镜子”不变。反问句式不变,假设关系不变,①是反例正设。②是正例反设,③又是一个总结性质的对比句。然后找出相关类比的名人事例即可。

22.

【写作指导】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所给材料,抓住材料的中心内容进行精准的审题和立意。根据对材料的理解,材料中关键的语句就是高晓松说的话和蓝翔校长荣兰祥的话。清华大学,无疑是中国高端人才培养的佼佼者。遵循了自己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校风“行胜于言”,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无数的人才,很多人也在自己的领域成就卓著,名气在外。蓝翔技校,甚至还没毕业就被用人单位提前预定,但总体来说还是在社会的底层工作。

两所学校所承载的社会责任是不一样,那么他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方向也就不一样。根据两个人所说的话分别可以理解为,相同点是人才要有各自的特点,不同点是要在各种不同的平台上发挥人才的优势。从高晓松说的话来看,可以把立意定位到大国之器的远大理想和抱负。从荣兰祥的话上看可以把立意定位在要踏踏实实做好自己本职上。两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在评说人才的培养,所以有些不同的观点或者攻击讽刺的成分是正常的,所以考生不要从讽刺特点入手立意。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选择议论文,应小切口,深分析。写散文或记叙文,应情感饱满,写得形象、具体、生动,有灵性

关键词: 全国卷信息卷一

热点
图片 图片